中小企业真正缺的是什么?
作者:何天恩 来源: 点击数:1649 
     
    当世界经济行将步入衰退周期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学界、社会舆论都不谋而合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成分中的广大中小企业是本轮经济危机中的弱势群体。因而,各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的呼声及至具体措施频繁地见诸各种媒体。
 
   这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减、免税费;增加贴补;放松信贷等等,其实质无外乎两个词“实惠”“利好”。好比冬天临近,每人都发了点御寒的棉衣或棉被,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然而,在这样一场也许是很持久的寒冬季节,几件棉衣、棉被的扶持是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何况这些所谓的扶持是不是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可能还是个未知数。
 
   不是有个古代寓言说:“斧子比棉被暖和”吗?斧子是什么?斧子是加强内练、增强体魄的比喻体。
 
   因此,我们说:中小企业目前所急需的不应该是贴补和信贷,而是自身生存的内功和能力,或叫“生存内功”。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练就遇寒而不冷的“生存内功”呢?
 
首先,是转变战略观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企业怎么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何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持续的扩张支撑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如此,企业发展也如此。所以有经济学家曾经戏言:“中国人是办企业的高手”。笔者也曾接触过一些更神的企业家,有能耐一个月办好一个工厂,或一年开五、六家公司。结果呢?回过头来,企业却一个个依次倒闭。而倒闭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自我总结:是缺乏资金。
 
当然,这样的企业或企业家毕竟少数,但这样的现象却集中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企业家的创业思维和逻辑。
 
象这样的企业或业主,他们的创业铁律是“企业不扩张就是等死”,而不断的规模扩张似乎就是发展。我们经常把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做强、做大。其实,做强不一定非得做大,而做大不一定就能够做强。我们的企业家正是在“做强、做大”的关系里面混淆了概念,单纯地认为:做大就等于做强了。
 
所以,象这样的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他们所缺乏的惟独是资金。他们的生存法则,是对资金的无限需求和依赖。于是,便有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术语叫“资金链”。克制对资金的无限依赖是这类企业必须要修炼的内功。
 
其次,管理求生存。这是一个非常陈旧的概念。做企业都知道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而且,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管理的努力。然而,管理学的奥妙却在于,管理活动的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它虽然具有相对统一的模式,却永远不具备绝对统一的标准。而我们广大的管理理论或实践行为却一直认为,管理活动是可以统一的。于是,便有了模仿、照搬、照套西方管理模式行为的发生。在僵硬、死板的模仿过程中,要么管理者患“不适症”要么被管理者犯“厌倦病”。在这样的氛围中,要使管理出效益只能是个“奢望”的概念。
 
管理活动的创造性,集中表现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集中反映的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诉求。企业诉求什么?发展、繁荣与和谐;员工诉求什么?公正、民主、尊重与人文关爱。因此,满足共同的诉求,并进行科学的协调和平衡,便是管理活动创造性的具体内容。
 
因此,加强管理的实质应该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就是在各种要素矛盾中进行科学的协调和平衡。
 
其三,在创新中求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剧烈,在同质化的环境中,企业把规模扩张当作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极其错误的。而真正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什么?是创新、求异。思想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是确保企业立于市场而不败的绝杀技。
 
关于创新,对于中国的广大中小企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陌生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我们向来就习惯于模仿和抄袭,“跟着感觉走”是广大企业的普遍作法,于是,对于创新是一种拒绝的心态;其二,是因为创新不同于其它的工作,它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外,还要投入我们都不富足的智力。这种智力除了包含我们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外,还包含一种敢于尝试、敢于创造的勇气。
 
产业结构、经营理念、创业模式是困扰中小企业走向强大的一个个障碍,在这些障碍问题上进行攻关和颠覆性创新,是广大企业如何摆脱困境所需要面对的最现实的课题。
 
资金对于企业当然重要,但是,资金不应该是企业所需的根本。有说企业竞争是市场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等等,都不够全面。而真正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是什么?是企业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将着重分析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敬请大家参与交流和讨论),企业文化作用的内核性、隐性、无穷性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决定着企业由强做大或由大做强的可行性、可能性。
 
至此我们应该很清楚地看到,中小企业真正缺的是什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是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而绝对不是“资金”或“贴补”。
 
3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形,成就了太多人们的创业梦、发财梦,但,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再转形,也许是一杯“佳酿”,也许是一杯“苦酒”。全球性能源危机、经济萧条、产能过剩;应对我们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等问题似乎同时不期而至,是拷问?还是抉择?没有现成的答案,找不到前车之鉴。是考验或是机遇,都将必须去面对。
 

寒潮来袭之际,我们希望企业不要因一件棉被而狂喜、而满足,而应该在刺骨的寒风中卧薪尝胆、苦练内功,这样唯恐噬涅的寒冬反倒成了你浴火重生的天时良机,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录入:123456 发布时间:2008/10/1【打印本文】【关闭窗口